資料圖:五月三十一日,農歷端午節(jié),北京一些穿著漢服的青年正把粽子扔向水里。當日,首都師范大學的學生在北京甘棠古典研習社的組織下,來到陶然亭公園屈原景區(qū),參加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tǒng)儀式。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一股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風潮正在京城高校悄悄涌動,知名大學中對古典文化心儀已久的學生們紛紛身著古老漢服舉辦簡約、小型的傳統(tǒng)禮儀,以此作為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個標志,感受服裝背后的中華文化。
前不久,十二位人大學子身著寬袍大袖、博衣大帶的漢服,在百家園內再現了古代傳統(tǒng)經典禮儀———射禮。儀式按照《朱子家禮》中弓、箭、靶的設計要求,以明代禮儀的程序和禮制分別進行獻賓、賓酢主、獻三賓、獻眾賓等環(huán)節(jié),成為近兩百年來中國第一次現代射禮。
同樣是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在孔子像前,該校歷史系大三學生張丹丹身著中式傳統(tǒng)服裝,在此舉行古代女子成年儀式——“笄禮”。隨著一曲悠揚的《湘妃怨》,頭發(fā)散披的張丹丹身著一套淡黃色漢服,面南向觀禮賓行揖禮,然后跪坐席上梳頭盤發(fā)加笄,再將一套紅色的裙子加在她淡黃色漢服的外面。她跪灑酒水祭酒,再用嘴唇輕觸酒杯,再次跪拜正賓。張丹丹以中國人早已鮮見的“笄禮”,宣告自己長大成人。據知,儀式完全還原《朱子家禮》,從迎賓、置醴、醮子到笄者揖謝,共分十六個步驟。
人民大學大三學生雷云身穿明代漢服,在圓明園舉行成人加冠儀式,北大、清華等數所高校的十多名學生前來“捧場”。來自湖北荊州雷云說:“一直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中國是禮儀之邦,成人冠禮特別重要。通過莊重的加冠儀式,可讓一名青年從中認識到作為一名成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在傳統(tǒng)儀式中,當事人和參加者都身著傳統(tǒng)的漢服。
一位專家介紹說,所謂“漢服”是指明末以前漢族人穿著的服裝,其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僅用繩帶系結。從史料和畫片上看,漢族傳統(tǒng)服飾的精髓始終不變的是,飄逸靈動,端莊秀麗,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華美氣質。
現在圍繞漢服已形成專門群體,他們成立了自己的網站。在“漢網”成立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網站注冊人數達到二萬七千人,成員遍布全中國。他們的計劃是通過“漢服”來實現文化的復興。漢網網友、吉林大學歷史系學生遲月璐表示:“漢網”的理想就是要“讓裙袖飄逸的‘漢服’回歸現代生活,讓改良后的‘漢服’像唐裝一樣成為時尚……”
業(yè)內人士認為,漢服最終走產業(yè)化道路,走高端化和品牌化路線,才能真正回到人們的生活中。傳統(tǒng)禮儀服飾已被一些當代大學生所接受,學生們所設計的帶有古代風味的“中國式學位服”設計方案也在網上流傳。人大文淵社不少同學也不斷呼吁,希望大家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成年或結婚儀式中能穿起漢服,感受中華文化。
有學者認為,一國文化之復興,固然要進行學術上的挖掘和梳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活”的載體。
|